凝聚力量,响应群众呼声,办好民生实事,今年以来,青神人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提升。
2025年上半年,青神县坚持人民至上,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,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—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,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,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……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,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更为青神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和持久动力。
为1409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生活补助57.67万元,向51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生发放助学金59.46万元;
“线万元贷款这么快就到账了,有了这笔资金,我的创业有支持了!”刚拿到创业担保贷款的高校毕业生袁晨曦难掩激动,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作为众多受益创业者中的一员,袁晨曦的经历正是当地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服务、为创业者注入金融“活水”的生动缩影。
2025年以来,当地持续加大对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力度,通过优化服务流程、提升额度、增加经办网点等举措,让创业担保贷款真正成为创业者的“及时雨”。截至目前,青神县已为18名像袁晨曦这样的创业者和3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60万元,同时兑现贴息资金41.7万元,有效缓解了创业者的资金压力。
“从提交申请到贷款到账,全程都有人指导,在一个服务窗口就能办完所有手续,太方便了。”袁晨曦回忆道,她毕业后想创业,但苦于启动资金不足,一直未能如愿。了解到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后,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申请,很快收到了30万元贷款。
据了解,为了让更多创业者享受到政策红利,青神县一直在优化创业担保贷款“一站式”服务流程,整合各部门资源,减少审批环节,提高办理效率。同时,严格落实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至50万元、小微企业提至600万元的政策,让创业者能轻松的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支持。
“我们就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,为创业者解决融资难题,让他们可以安心创业、大胆创新。”当地负责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接下来,还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扩大服务覆盖面,让更多有需要的创业者受益,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群众的幸福感是城市进步的“内生动力”,从救助困难群众,关爱“一老一小”,到教育扩容提质,建设健康青神,青神县推动民生工作,让群众感受到身边“稳稳的幸福”——
岷江边上,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、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滨江校区即将投入使用;
盛夏的阳光洒满青神县青竹街道盐关社区。走进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建设项目现场,明亮的落地窗透进充足光线,卡通造型的门框被擦拭得锃亮。
作为青神县学前教育能力提升项目的核心子项目,同时也是2023年、2024年连续两年经县人代会人大代表票决通过的民生实事项目,这座总投资约7500万元的幼儿园自2023年11月破土动工以来,始终牵动着该县家长的心。该项目土地上已矗立起总建筑面积约8908平方米的建筑群,从空中俯瞰,宛如一串串彩色积木,在岷江畔勾勒出充满童趣的天际线。
据项目现场负责的人介绍,土建工程已在2024年完成竣工验收,2025年5月完成设备设施采购、安装、调试,拟于9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“建成后可提供360个幼儿学位和60个托班学位,将有效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。”青神县教体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该项目的落地不仅能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需求,更增添了青神县专业托育服务的能力,为0—6岁婴幼儿家庭提供普惠性托育选择。
随着9月开园日期的临近,周边居民的期待日益升温。在工地外围,家住盐关社区的李女士正带着3岁的女儿驻足观望:“从打地基就盼着,现在眼看着快建好了,以后送孩子上学走路只要5分钟,太方便了!”
这座承载着民生期盼的幼儿园,即将在9月开启守护童真的使命,为青神县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学生家长的点赞让人欣慰,分散在城乡的残疾人身边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升,更让人感动。
“以前出门的路很烂,现在家门口的道路平平稳稳,我坐着轮椅就能出去晒太阳了!”8月1日,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村民张大爷在自家新修的无障碍出入口通行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这是青神县2025年度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,不仅是对房屋建筑结构的修缮,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尊严的温暖实践,其意义远超工程本身。截至目前,该县不仅圆满完成60户改造任务,更超额完成5户,让65个残疾人家庭告别了“出行难、如厕难、洗澡难、做饭难”的困境。
自今年1月青神县残联启动这项民生工程以来,工作人员坚持“需求导向、精准施策”的原则,逐村逐户开展摸排。“有的残疾人需要低矮灶台,有的需要防滑浴凳,有的则迫切地需要方便的出入口,每户的需求都不一样。”青神县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如今,行走在青神县的乡村和社区,慢慢的变多的无障碍设施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:门前的无障碍出入口连接着外面的世界,卫生间的扶手守护着日常的安全,厨房的便利设计让生活更有尊严。青神县残联负责这个的人说,下一步,将对已完成改造的家庭进行回访,收集使用反馈并提供后续维护服务,让“无障碍”的温暖持续传递到每个残疾人家庭。
民生工作中群众“安全感”的提升,如同社会运行的“压舱石”,其意义渗透于个体生活的肌理、社会运转的脉络与城市发展的根基之中。
“叮——”清晨7时,青神县文林街老家属院的电梯门缓缓打开,78岁的王大爷一手提着菜篮子,一手牵着刚放学的小孙子,稳稳地踏出轿厢。“以前买一趟菜爬四楼得歇两回,现在按下按钮很快就到了,这电梯真是装到了我们心坎里!”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。
在青神县,这样的暖心场景正随着既有住宅电梯的不断增设而愈发常见。自2021年启动这项民生工程以来,该县已累计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74台,其中59成验收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15台正在紧张施工中。仅今年,就有30台电梯加入加装队伍,半数已让居民提前享受到“一键直达”的便捷。
走进青衣大道某小区的电梯加装现场,焊花飞溅如星火闪烁,施工队长李师傅正拿着卷尺核对井道尺寸。“这栋楼地下管线复杂,光燃气管道就有三根,我们得像拆积木似的一点点挪。”他指着墙角的施工图纸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管线走向,“多亏了住建局的‘管线医生’提前会诊,不然得走不少弯路。”
青神县住建局牵头组建的专项工作组,就像为电梯加装工程配备了“全科医生”。在拿到电梯规划批复后的48小时内,燃气、供水、供电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就会带着探测仪上门,用红漆在地面画出管线月,某小区施工时发现深埋的通信光缆与电梯井位冲突,工作组连夜召开协调会,最终采用非开挖顶管技术完成迁改,比原计划仅多花2天时间,却避免了后期也许会出现的安全隐患。
为了让居民坐上“放心梯”,青神县创新推行“双审查+联合验”制度。技术人员不仅要核对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报告》的每一项参数,还要带着放大镜检查施工现场——电梯基坑的防水层是否做了三层,井道钢筋的绑扎间距是不是满足规范,甚至连轿厢内的扶手高度都要量到毫米。
“张阿姨,您看这个按钮要轻按,别让小朋友当玩具拍。”在东街小区,维保师傅周磊正在给居民演示电梯保养要点。这个小区采用“安装+维保”捆绑模式,电梯公司不仅负责安装,还得签约专业维保团队,每月上门两次进行“体检”。
针对老旧小区常见的“物业缺位”难题,青神县要求加装公司在电梯井道外壁镶嵌永久性标识牌,上面刻着实施工程单位、验收人员和维保电话。
据青神县住建局统计,已加装电梯的小区中,居民满意度达98%以上。下一步,青神县将给每台电梯建立“健康档案”,推行“隐患挂牌销号”制度,同时组建由住建、市场监管、社区等多方参与的“电梯安全联盟”。“小电梯承载着大民生,我们要让每一台电梯都安全运作,让更多居民的幸福生活‘一键直达’。”青神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走在青神的街巷村陌,民生的温度藏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里——袁晨曦收到30万元贷款时的心潮澎湃,王大爷触摸电梯按钮时踏实的心情。
采访后回家的傍晚暮色里,看着450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,照亮乡间道路,记者的心中涌起与青神群众一样的安全感。李女士带着女儿走过孩子即将入学的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,忍不住多看一眼,心中的幸福感如岷江水一样畅快。民生工程的真谛,从来都落脚在这些温暖的场景里。
在青神,幸福从不是抽象的概念。它是创业贷款到账的短信提示,是轮椅碾过坡道的平稳,是电梯运行时的安心嗡鸣。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改变,正让“幸福青神”有了可触可感的质感。